新闻中心

以专业服务与客户满意度的最高境界为目标而不懈努力

你当前位置 奇异果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知识的开放还是开放的知识?从Z-Library关闭看使用的博弈威廉希尔

发布时间:2023-05-04 13:43:54    阅读量:

  威廉希尔2022年11月3日,全球著名的大型“影子图书馆”(Shadow Libraries)——Z-Library因涉嫌图书盗版被美国作家联盟(The Authors Guild)检举,并被美国警方封锁,一个跨越国家、语言、学科的免费知识的非法分享平台成为了历史。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掀起了另一股“保护”Z-Library的行动,例如分享新的链接方式,寻求新的资源分享平台。这些行动的发起者以学生为主,因为他们是Z-Library免费知识获取的最大受益者。相关事件的对峙体现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知识应该怎样进行开放?

  知识的第一次开放发生在20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沃勒斯坦等人组建的古本根重建社会科学委员会(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在《开放社会学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Open the Social Sciences: Report of 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指出知识生产的结构性问题,知识生产迎来了第一次“开放”,包括扩展大学内部或与大学联合各类机构,集合各方面学者围绕着主题问题进行共同研究,联合聘用研究人员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伴随着知识生产模式二、模式三的出现与发展,社会这一新兴知识需求主体愈发提出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但同时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生产仍保留着较强的边界。在新需求与旧模式的矛盾下,知识生产迎来了再次开放——开放科学,尤其以国际组织为主要的倡议发起者。2015年,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的《让开放科学成为现实》(Making Open Science a Reality)提出要让研究人员、政府、研究资助机构或科学界通过数字格式的公开访问让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得以让社会获取的方式,主要包括开放获取、开放研究数据以及开放协作。2019年,欧盟发布了《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专题报告,提出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更好的科学,通过开放和协作的方式生产和共享知识和数据。开放科学通过共享资源使科学更有效率,通过公开的验证使科学更可靠,并更进一步响应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发布《关于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建议书》中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在获取、使用、改编和重新发布开放式教育资源方面有巨大的潜力。有了信息通信技术,包括残疾人和边缘及成员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望随时随地获取开放式教育资源。经合组织又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开放科学——在数字时代实现发现》(Open Science — Enabling Discovery in the Digital Age)提出新的开放科学要求颠覆传统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创新过程并消除知识传播的障碍。

  可以发现,开放科学倡议的实施是一种知识的开放举措,在于打通知识生产者与社会之间的传播渠道,包括公开知识访问、公开研究成果以及公开合作参与等。但知识的开放过程中核心权力者仍然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可以选择哪些知识被开放,哪些知识被隐藏,被选择的知识成为了被开放的知识。

  我们再次回到Z-Library关闭事件中。从2015年起,对于Z-Library的封锁行动就开始了,全球各地的各种知识生产者实体都试图阻止对Z-Library网站的访问,例如,202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在发布DCMA(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后威廉希尔,成功暂时封锁了Z-Library的域名。法国和印度的出版商也成功地暂时封锁了该网站。2021年3月中国境内也封锁Z-Library的域名。但是这些封锁的行动都是暂行性的,不久后Z-Library的域名又开始在许多地方可以进行访问。本次的“彻底”封锁则源于美国联邦执法部门对于Z-Library两名运营者Anton Napolsky和Valeriia Ermakova涉嫌参与盗版电子书,侵犯版权以及洗钱和电汇欺诈的指控,在逮捕他们的同时关闭Z-Library网站。

  长期以来,倡导版权保护的美国作家联盟表态反对Z-Library的存在。美国作家联盟是一个由12,000多名专业作家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协会,作为一个成员通过写作谋生的组织,协会的根本利益在于保护美国作家的重要贡献免受猖獗的在线盗版损害。美国作家联盟搜集Z-Library网站各种非法发布的线上资料,向美国参议院提出声明,检举盗版电子书库对作家们生计所造成的威胁与伤害,其投诉引用了TikTok上用户推广Z-Library作为免费获取书籍的方式的增长趋势,并指出“zlibrary”标签在该平台上的浏览量超过1900万。该组织同时还提到了另一个盗版电子书图书馆Libgen,认为这两个网站对写作的知识生产者都有毁灭性的影响。

  美国作家联盟指出数字图书盗版是当今知识生产者生计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过去十年间,由无数盗版电子书的使用以及出版商整合等原因,出版市场的发展已经处于历史低点。根据2018年美国作家协会收入调查显示,全职专业作家的平均写作收入为20,300美元,比十年前减少了42%。在数字图书盗版使用者剧增的背景下,知识生产者的收入正在下降。今天,访问盗版电子书网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只需点击几下威廉希尔,互联网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几乎任何书籍的非法副本。盗版不仅影响与传统出版商合作的作者,也影响越来越多的独立出版作者,因为他们的收入包括出版销售中抽成的版税。因此,对于每一次被盗版下载替代的销售,图书的出版商和作者都会损失收入。此次Z-Library的关闭,被作家为代表知识生产者定义为一次“打击盗版的胜利”。

  此外,在该事件中还有另一种舆论声音——知识的使用者。国外相关媒体报道中,知识使用者将Z-Library的关闭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进行了类比,认为这是一种知识的封锁行动,大量的知识被私人或商业所拥有,而社会接触知识的渠道就变为单一的“金钱”购买。在此基础上,Z-Library就被视为预算有限学生或社会人士的“生命线”(lifeline)。昂贵的知识来源使得非常多的人对于所谓正版的知识获取无法承担,以国外学术文章出版社巨头Springer为例,其网站的书籍大多单价超过20美元,某些学术专用书籍价格甚至高达200美元。而对于Springer这类公司而言,其存在的途径也就是通过从生产者购买知识,然后再以增资形式卖出这些知识。这对学生来说,若以正常途径取得这些学习资料,昂贵的费用会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也就催生了以Z-Library为代表的“影子图书馆”的存在。这些网络分享平台通过获取并免费分享那些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存在过的知识内容,从而为许多学生或者社会人士提供了免费知识获取的途径。

  知识获取的价格不仅影响个人,更加重了全球南北方的知识鸿沟。发达地区的学生通常可以通过订阅期刊的机构获得学术论文,但在欠发达地区,学术论文的获取则是通过微薄的经费所购买。根据国外媒体采访,一位在印度国家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Z-library用户说到,即使在她资金相对充裕的大学图书馆,也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买到。一本书就可以花掉她一半的月薪,尤其当她只需要读其中部分内容的时候,这个价格似乎特别不合理。

  而对于中国内地学生或者社会人士来说,以Z-Library为代表的“影子图书馆”更多提供的是获得外籍图书与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如果仅从所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去获取资料威廉希尔,往往需要在多个数据库之间来回切换,甚至无法获得。此外,由于网络情况的限制,也给知识的获取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从知识使用者角度看,以Z-Library为代表的“影子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获取的限制,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同时减轻了知识鸿沟,缓解了知识获取之间的不平等,这在与国际组织所倡导的开放科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理应获得存在的价值认可。但在知识开放过程中,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使用者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仍提醒着开放知识面临的挑战。知识生产者选择的是知识的开放,而知识使用者需要的是开放的知识,知识的开放结果不一定产生了开放的知识,大量的知识的开放只是从一个拥有者转移到了下一个拥有者,仍然无法形成开放的知识,知识使用者仍然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之间进行着“游击队”(Guerilla)式的寻找。

  “游击队”的形容来源于2008年在Internet Achiev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游击队式的开放获取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的文章,引用于结尾启发大家思考。

  那些能够接触到这些资源的人—学生、图书管理员、科学家—你们被赋予了一种特权。

  作者:段寻 北京外国语大学本文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首期“领潮行”写作营阶段性成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1]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3-7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